发轫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少儿科普读物,自1993年之后突飞猛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0余家少儿类出版社、科技类出版杜和四五十家综合类出版社,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出版了近千个品种。由《世界科技发展史画库》、《20世纪科学大师与科学大事》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图书组成的少儿科普阵营,在图书市场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少儿科普读物出版的强劲之风日甚一日。
向青少年读者介绍科学知识是少儿科普读物的主要关注点,这也是大多数出版者在少儿读物出版上的主要努力方向。由于科学知识作为一种既定的知识形态,在公有领域成为所有出版社共享的出版资源,科学知识的相对固定性和科普出版资源的共享性,以及优秀少儿科普作者匮乏,使以编织资料为组稿形式的少儿科普读物,产生了严重的选题雷同和内容撞车。与此相反的是,少儿科普在制作形式和装帧样式上下足了功夫,花样翻新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设计形式、各种开本的少儿科普书层出不穷。其实,想一想我们现在有多少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及其巧立名目的各种“新编”、“全编”,就什么都明白了。另外,当我们认真地检索和翻阅市场上出售的、为出版者带来巨额利润的、形式不一而足的少儿科普时,我们也会丧气地发现,这些林林总总的少儿科普图书,记载的却是大致相同的科技知识。
内容严重雷同,形式不断翻新,这是当前少儿科普读物的一个典型病症。
出现这一病症,不是我们的出版者不够努力,而是给孩子们写书的作者本来就不够多,给孩子们写科普作品的作者更少,是继续邀请多人以“编”为出版手段,还是像有的出版社那样请中学教师来写?是请专业科普作家来写,还是请科学家来写?少儿科普究竟应该由谁来写?这是令每一个组稿编辑犯难的问题,这也是每一个出版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给出确定答案是困难的,但出版界有现身说法。
湖南少儿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丛书,邀请的作者是在我国科学界享誉海内外的四位科学老人,他们是数学家苏步青、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鸟类学家郑作新、考古学家贾兰坡,他们的作品依次是《神奇的符号》、《与鸟儿一起飞翔》、《悠长的岁月》、《无尽的追问》。由书名不难发现,这是一套大科学家为青少年写的书,这些大科学家都年逾九旬高龄,他们都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他们用平实睿智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一生中求学、从事科学研究和做人的故事。青少年读者从这些书中所读到的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科学知识,而且通过阅读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坚强生命的奋斗历程,更能深刻领悟求学的精神、做人的道理。当然,这些为我国的科学进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以他们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历程所书写的还有:一百年的中国苍老的历史;半个世纪新中国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近百年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种种无法言说的“故事”,以及个人在这些“故事”中悲欢离合的感受……
从他们令人景仰的经历中,我们感受良多;而从他们那些以生命生成的文字中,我们的感受也许更直观、更有力度:“这一经历告诉我,作为科学工作者,探索真理靠的是辛勤劳动,而坚持真理还需要勇气,需要有为科学无私献身的精神。”(郑作新)“常言道,过河要有桥,学习不能不注意学习方法。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都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讲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苏步青)“干我们考古这行的,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来源于知识,而知识的来源就是学习,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和实践。”(贾兰坡)“我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但有一点可以说一说,这就是我好动,肯动手,喜欢做实验。现在我90多岁了,只要有可能,我还做实验。……有机会我就向别人请教,不论他是科学家还是我的学生,都抱着向人家学习的态度。”(王淦昌)我们读这些文字,丝毫没有被“说教”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是他们生命感悟的结果。在目前讥诮成风、语病多多的文风日渐张扬的环境中,我们这些尊敬的老人书写的这些平易醇厚、睿智通达的文字,虽然让我们感到一点陌生,却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平实的语言文字的力量。
写给青少年的科普书需要的不是机巧圆滑,不是严厉说教。少年儿童处于人生最为旺盛的生长期,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读书生活的趣味和在读书中汲取人生观形成的营养。在科学知识的阐述中讲一点人生的道理也许是少儿科普应该着力转变的一个方向。用平易睿智的文字为青少年讲一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和生活故事,是“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丛书的主要特色,加上老一辈科学家们用生命书写成的力透纸背的感人的文字,这套少儿科普书引起少年儿童读者的兴趣,几乎是一件可以肯定的事。在寻找作者、请老一辈科学家出山来写科普这一点上,湖南少儿出版社算是走了一步好棋。当然,目前活跃在我国科学界的大部分科学家,他们都有很多的研究工作,请他们写少儿科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手中的研究工作,但为了下一代,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在下一个世纪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工作再忙他们也愿意付出。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套上等的出版物,它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一个开发少儿科普作者队伍的新视点。